为推动传统工艺与数字人文深度融合,赋能设计专业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创新,2025年9月18日下午15:00,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特邀四川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汪泳,开展题为“面向数字人文的传统工艺设计创新探索”的专题讲座。学院相关专业负责人、教师代表现场参会,共同聚焦数字时代传统工艺设计的创新方向与教学实践路径。

汪泳教授,深耕传统与数字融合的设计领域专家,不仅是四川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核心教授,同时担任正高级工程师、四川美术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在设计教育与科研领域兼具深厚理论功底与实践经验。其社会任职广泛且权威,包括中国美术家协会数字艺委会委员、中国高等教学学会设计教育委员会理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创新联盟艺术组副秘书长等,长期致力于传统文化创新设计、信息艺术设计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汪泳教授主持国家艺术基金、教育部等多项重要科研与教学项目,其研究成果为数字时代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关键学术支撑。


讲座主要围绕三大维度解析设计创新与教学探索。汪泳教授首先从“数字人文如何为传统工艺设计注入新活力”展开,从设计素养、教学实践、技术应用三个核心维度,系统分享了其研究与教学经验。
维度一:设计素养与能力的新挑战——锚定“三维价值导向”。汪泳教授指出,数字时代的设计从业者需应对素养与能力的全新挑战,核心在于树立以设计责任服务社会需求,让设计回归解决现实问题的本质。以艺术人文赋能设计价值,挖掘传统文化内涵,避免设计沦为技术的附庸。三是以智能技术促进设计创新,推动技术与创意的深度融合。同时她强调设计教育需培养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 与“可持续设计原则”,引导学生通过整合专业技能,实现传统工艺与现代需求的有效衔接。
维度二: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探索——构建“多元协同”培养体系。在教学实践层面,汪泳教授详细介绍了四川美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改革路径。明确数字创意、智能设计为专业教学核心内容,聚焦行业前沿需求。推动校、行、企、机构协同育人,通过联合工作坊、联合课程、项目工作室、实训基地等形式,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提升实践能力。提出“1+1+X”工作室制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分层培养逻辑,助力学生从专业技能型向社会主题型转变,构建递进式课程体系。
维度三:基于虚拟仿真的教学探索——激活“传统工艺数字生命力”。针对传统工艺的数字化传承难题,汪泳教授重点分享了虚拟仿真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实践。提出应通过传统文化+数字媒体的融合路径,实现非遗之美的数字演绎与应用,让学生从感知传统工艺的形态之美,到深入理解其文化意义,再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实现创新设计。

讲座尾声,现场教师围绕传统工艺数字化设计的难点突破、跨专业协同育人的实践细节等问题与汪泳教授展开深入交流。汪泳教授结合自身科研与教学案例,逐一解答疑问。此次讲座不仅为武汉纺织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师生搭建了与行业专家对话的平台,更从理论与实践层面为学院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推动传统工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教学,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培养更多兼具文化素养、创新能力与社会责任感的设计人才,为我国传统工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贡献力量。